沙巴体育平台

图片

职教资讯 网站首页  >  职教资讯  >  正文

“机器换人”,人去何处,职教何为
发布人: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5-09-09     浏览次数:次

在日益严重的招工难、用工贵的劳动力市场形势倒逼下,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省份近年来率先开启了“机器换人”工程,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作为浙江省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桥头堡,杭州市鼓励企业通过采用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来代替繁重的手工操作。

“机器换人”战略的实施,在带来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效应的同时,也给技术技能领域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在这一进程中该如何应对?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为此成立课题组,对在杭70余家企业和20余所职业院校展开调研和分析。

 机器换人”是企业化解用工难的现实选择

招工难、用工贵问题一直是困扰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其背后凸显的是中国“人口红利”弱化的残酷现实,使“机器换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转型升级的共识。

课题组随机对70余家杭州本地企业就“机器换人”的动因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企业把“用工成本高”列为开展机器换人的首要原因,其中超七成企业认为2014年的招聘难度比2013年大,近六成企业的招聘是针对人才流失进行补员。84%和67%的企业是为了提高生产的稳定度和精度,64%的企业认为当前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生产实际所需,38.1%的企业认为迫切需要进行“机器换人”。可见,“机器换人”已成为这些企业化解用工难题,增效减员的现实选择。

 据了解,杭州市已于2013年和2014年认定了杭州市“机器换人”示范应用企业76家,“机器换人”项目总投资超过818亿元。“机器换人”典型企业主要分布在通用设备制造业、机械电气和器材制造、食品加工包装、服装、纺织等行业。

 调查显示,“机器换人”后,61.5%的企业至少减少10%的一线员工,其中16.3%的企业减少30%以上一线员工。“机器换人”不仅降低了用工及生产经营成本,优化了本地就业结构,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还提升了产品质量,减少了能源消耗,减少了生产事故等。因此诸多企业将“机器换人”列入企业发展计划中。以服装企业为例,调查发现,82%的服装企业有“机器换人”需求,44.1%的企业将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

尽管多数企业有“机器换人”需求,但受制于诸多现实因素,仍处于观望中。一方面是由于资金困难,“机器换人”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一些中小企业无力承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才短缺,企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技师乃至工程师角色与目前职业教育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失衡,成为制约企业实现“机器换人”进程的重要因素。

机器换人”带来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

“机器换人”战略的实施,在带来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效应的同时,也给技术技能领域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新的变化。

技术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了对就业的吸纳。调查显示,在“机器换人”相对集中的纺织、服装、设备制造、电气设备与器材制造业领域,近五年来平均从业人员数量呈明显减少趋势。“机器换人”在为企业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无就业增长”问题。

“机器换人”使从事制造行业的劳动力人数大幅减少,而剩余的劳动力则需要成为机器维护员、软件设计者,通过操纵智能软件管理机器人完成生产任务。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人员需要很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同时,要对客户需求快速响应,需要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与创意。对企业负责人的调查问卷显示,在“机器换人”进程中,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四个特点:一是急需能操纵智能制造的自动化设备的专业技能人员;二是增加了对具有电子工程、信息技术、机械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三是智能制造的多学科、跨地域和大数据特性,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需要大量的高端服务业从业人员从事智能制造的配套工作。

据统计,2013年杭州市全市“规上工业”从业人员数120.05万人,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但是,每一台工业机器人高效运转的背后,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中枢把控。在调研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机器换人”一方面是对低端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是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等明显紧缺,就业结构性矛盾显著,“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发生根本转变。

机器换人”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机器换人”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模、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将导致产业工人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技术人才结构的高移和工人供求失衡,从而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发动机的职业教育,必须把握制造业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脉搏,解决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升级的矛盾,这样才能在新的条件下获得大发展。

职业教育与经济的“服务”与“依靠”关系最集中、最突出表现在专业设置上,因此专业结构与布局需要进一步与“机器换人”行业对接。目前杭州市59所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18个专业大类,课题组调查发现,这些专业群虽然基本涵盖了本地重点产业,但围绕“机器换人”重点专业和重点产业的对接却不是很完整,机器的保养、维修,产品升级后的营销、设计、创意、电商服务等都在呼唤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服务业等相关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持续走高,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专业调整与优化、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机遇。

随着“机器换人”的进行,技术技能工人的岗位进一步分化,工作性质的变革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现代工作的完成不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沙巴体育平台:的是依赖从业人员的智能。其次,现代工作变化的速度日益加快,要求增强从业人员在某一岗位群中的迁移能力。再其次,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对工人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更宽。鉴于此,诸多行业企业对员工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岗位技能要求转向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在访谈中,多数企业负责人强调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需进一步提升,而不能停留在中等技术教育的层次。

 结合调研情况,我们建议:

要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府要树立“大职教”理念,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职教工作的领导。一要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专业结构与布局。职业教育应当围绕“机器换人”的主要产业,“做强骨干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尤其要积极拓展与“机器换人”领域密切相关的新兴专业,如机器操作管理、维修保养等,把握新兴产业的脉搏,开设新的专业,依据新的岗位培育新的人才。二要加强人才信息预警机制,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推进人才结构调整。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明确了杭州市“机器换人”产业及相关产业各类人才需求的重点和方向,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未来的人才招聘和引进计划。政府要坚持每年进行高层次人才信息统计工作,动态把握全市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真实状况,为政策制定及企业人才招聘提供有效信息,并通过积极有效的引才举措,实现引才的目标和任务。 

要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产业升级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服务的适用性。“机器换人”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一要尽快出台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保障产教融合的地方法规。二要引导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元主体成立“机器换人”领域的职业教育集团,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办学。三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积极培育一批“校企合作共同体”,探索实践引校入企、引企入校、共同办学等深度合作模式。

要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增强技能型人才服务的可发展与可持续性。一是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层次,引导支持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二是畅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通道,鼓励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参与“机器换人”领域急需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训。三是引导各职业院校将岗位技能培训转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高技能型人才服务的可持续性。

 要拓展职业教育职能,加大在职培训和技能补偿培训力度。“机器换人”引发的就业市场的变化,让我们认识到必须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的服务职能,改变过去只重视“职前培养”轻“在职培训”的观念。职业院校要主动围绕“机器换人”参与社会培训和企业员工培训,为“机器换人”领域的技术工人提供技能补偿教育,将职业学校承担的社会培训量纳入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考核指标中。

(作者刘晓,系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7日11版